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资料 > 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时间:2024-10-08 07:52:21
《浮力》说课稿

《浮力》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力》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浮力》说课稿1

一、 教材分析

本节是初二物理第九章“力和运动”的第二节,是在学习力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同时也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以后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

本节教材特点是:

首先,是从抽象的“惯性”概念建立入手,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惯性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几个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惯性事例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同时学会应用惯性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这既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兴趣,培养其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

其次,特别安排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这部分内容主要联系了跟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交通事故问题,还介绍了汽车安全带的作用,注意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这样的编排突出了《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突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联系,注意在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重“STS”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既提高了对物理问题的认知水平,又让学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另外,本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对于学生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后面“二力平衡条件”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本节需要达成“三个方面目标”:

l 知识与技能目标:即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物体的惯性,且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性质。

l 过程与方法目标:即知道惯性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会利用特定的思维程序解释生活中惯性现象。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积极参与惯性现象的讨论,并对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起关注。

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因为学生常常把惯性跟受力情况、运动情况相联系,对理解惯性产生了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学中要强调“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跟物体受力与否、运动与否以及怎样运动都无关。

难点是: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因为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不同步,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知识的单向传授和接受式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为欠缺,同时与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相对贫乏,导致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本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精心教给学生分析和解释“惯性”现象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多列举和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

初中物理说课稿-(浮力),标签:初中物理说课稿模板,初中物理说课视频,

三、学情分析:

本节执教的对象是初二(2)班。该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次不齐,客观上该班学生学习能力“分化”现象较为明显,既有学习能力强,思维反映快的学生,约20%,又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约30%。总体而言,该班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较高,能感觉物理有趣,有学习物理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惯性现象又比较抽象,若一味采用简单的讲授和单向灌输,本课的达标会有一定的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本节课应当有所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入口,逐步展开教学。

四、教法选择

本课的课堂教学策略是:采用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并实施“课内分层递进,分类指导”。

教学方法是: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演示实验相结合,讨论和说理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打算下发“导学提纲”,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惯性,惯性有何特点;同时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一些与交通事故有关的报道和图片资料。

教学模式采取:“实验——体验——应用”课堂教学模式。

五、教学程序与过程:

1、复习牛顿第一定律,补偿基础知识

本节“惯性”概念是从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推理和演绎得出的,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熟悉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惯性观念的建立。因此,在本课的开始,就设计和安排了与 “牛顿第一定律”有关的几个问题,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牛顿第一定律知识。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所学新课

利用电脑播放一幅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动画,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速度为360m/s,这个速度非常大,紧接着提出一个设想:站立在地球上的圣诞老人能否迅速跳离地面,地球此刻一定转过一段很大的距离,等圣诞老人落回地面,就不会留在原处,这样圣诞老人通过不断的上跳,不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吗?

让学生充分讨论上述情况是否可行?能否解释原因?

接着再演示一个实验:

先将一个鸡蛋放在一块硬纸板上,缓慢的拉动硬纸板,会发现鸡蛋与纸板共同运动;再将硬纸板放在一个空茶杯上,把一个鸡蛋放在硬纸板上,试问学生:若用手将硬纸板用力弹飞出去,鸡蛋与硬纸板一同飞离茶杯呢,还是留在原处后落在杯中?操作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的结果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引入本课的课题。

3、建立惯性概念,体会惯性内涵

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由牛顿第一定律得出: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物理学上,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概念是由牛顿第一定律推理得出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学生此时对惯性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辨析两个问题: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还是一种力;物体的惯性跟物体是静止或还是运动是否有关?

重视“惯性”概念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分组讨论,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逐步揭示出: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固有属性,无论物体是运动或静止,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为了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正确理解,在充分揭示和归纳“惯性”的内涵以后,安排一道对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反馈练习,以此来强化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努力引导学习程度较弱的学生发表看法,从他们的回答中反馈是否全班已掌握了惯性的概念。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就没有惯性

B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

C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

D任何物体在任何情 ……此处隐藏31656个字……

《浮力》说课稿15

说教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课文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第二部分指导学生研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第三部分指导学生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2)认识“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第一个实验,让学生感知水的浮力。

(2)通过第二个实验让学生知道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3)联系实际了解水的浮力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水的浮力。

说教学难点:

理解“在水中沉着的物体也受到身上的浮力”。

说课堂设计理念:

1、科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科学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引导策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亲历水的浮力的科学探究过程。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说学法:

1、 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 通过亲身探索主动寻求真知,自主获取知识。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1)我们曾经学过“浮和沉”一课,谁能举出三种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三种浮在水面的物体。

(2)这是一块包装用的泡沫塑料,把它放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回答后,演示一下。)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浮和沉的问题。

二.实验探究

1.实验探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1)讲述: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把泡沫塑料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泡沫塑料,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讲述:再用气球做同样的实验,手有什么感觉?

(5)学生分组实验。

(6)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

①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②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8)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教师板书课题)

2.实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讨论:

①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

②怎样证明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

(2)讲解:要想知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先来做一个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实验。(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首先用皮筋提起一个钩码,我们会看到皮筋被拉长,用直尺量一量皮筋的长度;然后用手将钩码向上托一托,观察、测量皮筋的长度有什么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适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实验结果。(用手将钩码向上托时,会看到皮筋的长度变短。)

(5)讲解:我们通过皮筋的长短变化,可以看出钩码受到了一种向上托的力,猜猜看,如果我把钩码放入水中,假如皮筋的长度也发生了变化,那它说明了什么?如果皮筋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那它又说明什么?

(6)猜想结论。

(7)实验探究。(分小组进行,边做实验边记录数据,通过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具体的数据变化说明问题,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8)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9)讨论交流: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向上的浮力。

(10)总结概括: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师板书)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进行成果共享,在争论之中启发灵感,在辨析之中提升自己,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学以致用

1、谈话:水的浮力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2、看课文中的插图。

3、观察、讨论:

(1)图中是什么物体?

(2)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3)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教师小结: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如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各种船只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和货物的重量,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海上采油的钻井台,浮在水上的航标灯等,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

四.总结交流

1.教师简单概括本课教学内容。

2.巩固练习:

①什么是水的浮力?水的浮力是向着哪个方向的?

②为什么在水中能把一个人托起来,而在岸上却托不起来?

3.谈话激趣:

科学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身边的科学一定能为我们所利用,一定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我们服务。

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

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则浮在水面上?

这里,我为学生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问题,虽然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解答出来,但它能够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它不是学生在课堂上背得滚瓜烂熟的知识,而是一个需要凝思,需要创造性地完成的任务。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一样,途径也不尽相同,这正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性评价。

说教学反思

1由于学生在前面一课中已经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泡沫感知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所花时间较少,而且很容易就理解了浮力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2在教学“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水的浮力”时,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为学生主动提供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然后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出结论。

3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了实验探究引导策略,不仅帮助学生获取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别学生学习之后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难以理解“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沉下去而有的会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在上课时还没有把知识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兼顾个别差生。

《《浮力》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