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的作文合集十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的作文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散文的作文 篇1我们班有位同学叫东强,短发,瘦小,常穿一件绿外套,坐在第一排。别看他外貌不扬,学习却非凡,屡考第一。他爱读书,甚至有点发狂,绰号“书虫”。
这不,又是一个中午,“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天气大好,外面一片热闹。同学们早早地把作业做完,三三两两跑到操场上,你打球我跳绳,你追逐我打闹。东强不,坐在位置上,姿势端正,桌面上一本书,“哗哗哗”,随着东强的阅读而翻动。尽管外面鸟语花香,尽管外面人声鼎沸,东强连眼珠都没转动一下,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努力就有收获,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道理。“书虫”东强因为读书认真,也取得了好成绩。每次大考小考,语文数学,东强都毫无疑问地,必夺桂冠。老师总是笑眯眯地表扬:“东强,你真是好孩子。”东强也很有礼貌地回答:“谢谢老师,我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
对于东强的行为,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潜移默化,向东强学习,都争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变情金刚——大黄蜂 (批注:题目与文章不太吻合,可换。)
“大黄蜂,去WC喽。”“哦。”
“大黄蜂,去玩喽。”“嗯。”
“大黄蜂,去图书馆看书喽。”“Yes。”(批注:先声夺人,效果好,吸引读者注意。)
……
你们一定很奇怪,“大黄蜂”是谁?告诉你吧!他就是我们班的詹林峰。
同时,他也背负着我们“男生中的败类”的光荣称号。
这是我们全班公认的,一、他老实,被人K很少还手,当然还手也是被人K;二、他说话很像女人。就这两点,他在班上就无以立足。(批注:第一句总起,应该用句号;K字不错,中英合用,独出心裁。)
虽然他被评为“男生中的败类”,但是我们一点都不讨厌他。因为他的变情金刚——“大黄蜂”的名头可不是吹出来的,这可是他自己说的哦!(批注:幽默是必然的,能够博读者一笑,但回顾一点,与中心关系不大,想要借此表现什么?写人要注意一点,不外乎借某些事情来表现人物品质,所以建议删去,如果要保留也可以放在后面的事例中,两者结合为一体更显得自然贴切。)
和“大黄蜂”打架可是很有趣的。(批注:这是打架吗?是不是应该加个双引号)因为和他打架总是会打出笑声来的,他如果知道你是伤心来找他发泄的,他会想尽一切方法把你逗笑,无论是上刀山,下火海,他都会完成。(批注:味道是有了,但是不是太短了,没有展开,像一盘菜,吃了点没有,让人扫兴。典型事例有了,应该尽量深入,将文字写长,比喻着说,夸张着说都可以。)
我们班的变情金刚——大黄蜂,是不是很有趣呢?要不要介绍给你呢?
散文的作文 篇2听雨窗外下着毛毛的细雨,似乎用心听能听出非同凡响的雨声。雨让我回想起很多事,在用回忆的思维去听,我听出似乎用琴键奏出我童年的画面。雨把我笼罩在幻听的世界里。
清晨的雨,是清凉清凉的,略带有花香的气息。躺在床上,睡眼朦胧的我还沉醉于被雨带进幻听的幽谷里,在幽谷里我听见鸟儿的鸣叫,露珠的水滴声,还有泉水的滴答声。不仅仅是这些,在闭上眼,停止呼吸十秒钟,又能感受到云的飘动声。幽谷美如仙境、音如佳曲,让人“回味无穷”啊!
中午的雨,是回忆的雨。朋友和我践踏着水花,在雨中嬉戏,我听见了雨被践踏的声音,还有我们笑声在雨里融合,更清脆,更优美。无论何时何地,下雨天总少不了“优美的乐曲”相随。
傍晚的雨,是相随的雨,辛勤的劳累了一天,是时候该放松一下,音乐能放松身心,缓解劳累,听雨也一样能让我们心情舒畅。静、静、静,让自己静下来,闭上眼,竖起耳朵,听: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慢慢地慢慢地进入甜美舒适的梦乡,回忆回忆,今天和过去。听雨无非是一种乐趣,它还让我相信过好今天,明天会更好。
雨的节奏有很多种,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吧!
当雨快捷的时候,我认为它是摇滚派的音乐,,让人随心所欲,节奏强烈,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去享受这种雨。
当雨中旬的时候,我认为它是现代的音乐。让雨也跟迷时代的脚步。熏陶我们的日子,让雨声无处不在。
散文的作文 篇3“看不见来摸不着,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声波,穿过森林树呼啸。”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对,它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风。
春风,他掠过什么都没有的土地,留下满眼的绿色,小草探出头来,长出新新的嫩叶;它越过光秃秃的树枝,小树抽出嫩绿的的枝条。春风像一支动听的乐曲,唤醒了沉睡的动物,青蛙蹦蹦跳跳地出来活动,蝴蝶、蜜蜂四处赏玩……
夏风,它为可爱的树叶伴奏,为文静的小草伴舞,为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带来清凉。夏风,就像妈妈的手为我们除去一切焦躁。
秋风,它把果园里的果子吹熟了,把玉米吹得金灿灿的,像一个个可爱的娃娃,高粱的脸被吹红了,雪白的棉花也咧开了嘴,它把丰收的号角吹响了。秋天的风,像一位尽职尽责的邮差,满载着美丽,报告着收获的消息。
冬风,像一只难以驯服的野马,在田野里奔跑,把小草踩得枯黄,把树叶撞得落了下来。它又像一名考官,带着几分冷酷、肃穆,万物交出了一份关于毅力的答卷。
风,它在四季中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它用自己的行动为奇妙的大自然倍添色彩。
散文的作文 篇4走进就如同走上了一条曲曲折折的山间小路。一路上,有小桥,有流水,还有人家。一路走来,可观花,可摘果,可折枝,也可见到小桥流水中的鱼。一路上遇到石板、石磴,或是平坦的草地,洁净的长廊,或坐,或躺,曲径处,思想、情感也自然多变,何许还会时而微笑,时而泪涌。任其自由,随心随缘。
走进如同走进一条弯弯曲曲的花溪小径,有闲雅之时、淡雅之情。如清茶的淡淡的一抹清香,一缕心音,一份真情,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
走进就如同读了一本博大的书,她的深邃与优美,吸引了多少散文的爱好者纷纷在登台亮相,在这里,仿佛听到流传千古的大江东去的绝唱和看到飞流似银河的庐山瀑布,杏花春雨的江南美景,风吹草低的无际辽阔……当一曲悠悠的信天游从耳畔响起,当一阕延安的武鼓擂响,当悲怆的秦腔吼起,当苏州的评弹奏响……各地的民俗如篝火般熊熊燃起,这一切都在燃烧的激情中,飞升成一片炽热的豪情万丈。
走进就如同徜徉于如诗似画的山水之间,便产生了望峰息心的感叹;面对浩淼的洞庭,也便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与胸襟;面对夜色欣然入户,也便诗意地写下“庭下如积水空明”的绝句。在这里就能体会到好多年前那三间草堂,因杜甫而不朽;一座枫桥,因张继而 ……此处隐藏4920个字……,还是写自己的为好,模仿绝不是好事,抄袭更是不可,从小让学生死记硬背别人的文章拿来套用为自己的文章就更万万不可。
散文的作文 篇9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规范了文字、度量衡和行车的轨道,并没有统一语言。明朱元璋担心官员语言不能上传下达,与百姓无法沟通,曾编纂《洪武正韵》颁发全国,但收效甚微。至清雍正年间才统一使用“官话”,也就大致为今天的“普通话”;当时清政府曾于方言较重的闽粤设立“正音书院”,以矫正方言给“官话”普及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全国“八大方言”体系中,福建省南靖县闽南话与客家话便占有其中两种。所以,闽南与客家方言区学生用方言作文的现象依然存在,便有其历史和地域的因素。
在闽南方言山区,小学生直接翻译方言的作文尤为普遍。在一篇记人作文“我的 ”中,一位学习挺优秀的学生以“我的奶奶”为题作文。文章开篇即写道:“天气越来越冷了,奶奶仅穿一件薄薄的衬衣,冻死了。”如此开门见山点出主人翁悲惨结局,确出人意料,参阅老师无不为此精妙的谋篇布局赞叹不已。接着写父亲对奶奶如何不孝,整日整夜地,又使读者义愤填膺了一番。可到篇末忽然出现父亲“孝心犹存”,在大年夜给奶奶送来一套新棉衣——“奶奶终于笑了……”这就让人不了解了:奶奶不是刚刚“冻死”,这回怎么又“笑了”?一问,才知道学生用闽南方言作文,奶奶不是被“冻死”了,而是“冻得厉害”。
诸如此类不规范语言表达方式,在小学生作文中不难发现。如“时间来不及了,我赶马上学去。”“鸡吃人很补。”“我家来了人客。”“她拦小鸭游泳。”等等。
可见,如何矫正学生方言作文,已成闽南方言区语文老师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根据方言作文产生的原因及小学生自身知识掌握特点,笔者认真思考,细心考究,提出如下几点策略。
首先,必须在闽南方言区大力推广普通话,只有做到“语同音”,才能确保“书同文”。
闽南方言是学生产生方言作文的根本原因。鉴于闽南有其悠久而深远的历史文化,要在短期内推广普通话,不仅难度大且极不现实。但我们可以把这一工作,视为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的一项重要工程。或者将师生是否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与交流,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考核的一项指标。
其次,必须扩充学生的汉语言知识量,尤其是识字遣词造句和汉语语法这两方面。
小学生之所以出现方言作文,很重要一个因素是学生文字语言量的贫乏,形成“欲表无词,欲抒无言”的干涸局面,当学生不能直抒胸意时,只好用“拼凑法”和“替代法”来表达。那么,“方言词汇”与“方言语法”就难免渗入其中,方言作文也就由此而形成。
再次,必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中不断丰富自己。
学生直接经验多来自现实生活,在闽南方言和普通话之间,“菜花”和“花菜”;“鸡吃人”与“人吃鸡”是一组极明显的词汇与语法的不同,教师要多引导、比较和区别,使学生明白其中的联系与表述的差异。而间接经验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校内外、课内外多渠道的知识网络。所以,不妨鼓励学生“耳目并举,手脑齐用”,多听、多看、多读、多思考和练习。如此,既能充实学生的词汇;无意间掌握汉语语法;又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和创新作文题材。
此外,要让学生掌握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区别与联系,并领会二者的适用范围。
口头语言一般是与人交际时,对方能听得明白的通俗语言;而书面语言多以文字描述,书面形式直抒胸意。我们不反对口头语言在学生作文中出现,对一篇文章而言,口头语言往往能突出文章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前几年春节晚会上赵本山的《说事儿》为例:“……她这一剪,一万多只鸡都得了禽流感,第二天。”按一般表达方法,“第二天”应置于“一万多只鸡”的前面,但相声角本作者却将其安置于最后,显然是为了突出“黑土”(赵本山饰)这一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而在闽南方言区,学生往往将许多闽南方言以口头表达方式出现在作文里,这不仅不能更好地表现文章语言特色,反而弄巧成拙,使文章语句显得很不自然。如有学生这样描写:“快上课了,我吃饱饭,赶紧上学去……”这里的“吃饱饭”与“赶紧”显然就是方言口头表达方式。倘若将其改为:“快上课了,我吃完饭,连忙上学去……”如此,才能更自然,更合乎语境。
由此可见,要矫正闽南边远农村学生方言作文的习惯,除全社会共同努力,大力推广普通话外;还得依靠广大园丁,共同出谋献策,从多渠道,多方位,由浅入深,精心辅导,使广大方言区小学生能“语共音”,“书同文”,并逐步提高他们的汉语言表达能力。
散文的作文 篇10我想,大概这个网站不止我一个人是用语音来写作文的吧,但是用语音来写作文真的比手写要好吗?让我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吧。
我想说说我自己,我用语音在写作文是因为语音转文字比较的快,说实话,有的时候为了赚稿费,我们就必须每天要写很多篇作文,这样子稿费才可以高一点,然后我们为了加快速度只好用语音转文字这种方法来进行赚钱。实际上,我感觉我写出的作文基本上都是流水账,并不是那种很正经的文章。这让我有些失望,因为平时在学校的话,我写的作文应该还算是比较的正常的,但是用语音转文字的话,我写出的作文就不是我平时的风格了。我个人的话,是觉得语音转文字不太适合我这种头脑反应慢的人的,因为我的思路在的时候我是可以语音转文字写的很流畅的,但是有时候卡顿了一下子的话,就相当于脑回路突然的卡了,就突然想不起来接下来的思路了,然后就很尴尬,然后就放着语音开启,自己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因为已经想不起来自己设置好的悬念了。这是我个人觉得,是用语音来写作文的一个弊端。当然,有利就有弊,用语音写作文也是有很好的用处的,但是这个利,还需要大家自己去寻找。我个人还认为用语音写作文一个很大的弊端在于不用打字,那么我们有可能说出来的字我们自己只知道是怎么读,然后却不清楚它是怎么写的。大家都知道,考试的时候作文肯定是需要自己手写的对吧,然后在长期用电脑打字或是用这种语音写作文的方式来写作文的话,我们不仅达不到练字的目的,而且有可能积累的词汇量也会越来越少,甚至有可能写作的时候明明知道用什么词,自己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一个成语,偏偏就是想不起来怎么写,说白了,就是你知道,但是你就是写不出来,就这种感觉。
但是对于思路比较清晰的人,就完全没有这种事情,因为你要知道,他们的思路转的比较的快,然后他们可以很快的想到自己接下来想说的话,他们就可以很流畅的写完一篇作文,用语音转文字这样的方式,他们会觉得很快很方便。还有的同学,是因为用的是以前自己写过的作文投稿,然后他们用语音转文字的方式读出来的话,也会比打字要快的多也算是节省了时间。其实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都好,只要有一颗想写作的心,不管是用语音来写作文还是自己手写作文,还是说努力的打草稿去写一篇自己觉得非常优秀的作文,都是非常棒的,因为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把写作当成是一种负担,他们把它认为是一种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本质上就是与为了糊作业不同的。将写作认为是自己的爱好,难道不是值得赞赏的一件事吗?
总之用语音来写作文是有利也有弊,主要还是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写作,这样才会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